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发挥社会大课堂新时代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探索“双师”教学模式改革, 3月13日下午,“佳山思政讲堂”之“‘理’论思政课”(第30期) ——“英模大师进课堂”报告会在佳山校区教三南203举行。E世博
党委书记徐惠、副院长宫晓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代表,能源与环境E世博
、外国语E世博
等学生近300人参加。

本次报告会邀请非遗项目六尺巷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第四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张耘走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作题为《六尺巷故事与礼让家风》的报告。原理教研室教师倪松根、姚礼巧、张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解读了礼让家风蕴含矛盾对立统一性、量变质变规律等原理,为同学们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供了新的理论维度,也启示大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哲学思维,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报告会上,张耘首先带领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庆桐城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学习了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随后,张耘详细讲述了六尺巷的故事。清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老家桐城的亲人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宅基地发生争讼,张英得知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诗信后主动让出三尺界墙,邻居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张耘以礼让家风在张家代代相传的生动故事,从“学”“德”“廉”“俭”“让”五个方面阐述了六尺巷礼让家风的精髓要义,以及六尺巷礼让家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步形成了六尺巷工作法,让在场师生深刻认识到礼让家风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此次报告会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徐惠表示,“英模大师进课堂”活动是E世博
以“党建+”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举措。通过邀请如张耘这样来自基层、深耕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的英模大师,将真实故事与鲜活案例引入课堂,能够显著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英223班的彭玫同学表示,作为一名桐城人,今天的思政大课使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化了对六尺巷故事的理解,并为家乡所传承的六尺巷精神感到由衷的自豪。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报告会更加深刻理解了六尺巷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以实际行动践行谦和礼让的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撰稿:姚礼巧 倪松根 审核:斯小燕 徐惠)